观点 | 专题研究
北美景观之虚实体验
文字/图片:张维锋
加拿大迈柏规划设计事务所技术总监
高级工程师
张维锋先生具有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背景,在景观设计及工程实践方面拥有十余年实际经验,能十分有效地把控各类景观空间的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环节,实现从概念构想到现实的全过程。
现代景观起源和兴盛于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其学科定位与行业属性都已经相对明晰,并且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仍处于学习阶段,那么美国无疑是学习现代景观的最佳场所。在追求景观终极目标上我们所需付出的努力,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功能、生态和艺术,它们之间并没有主次之分,每个方面都能够独立出来发展到极致。但同时也可以对此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根据土地属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在大景观的宏观格局下进行“微创新”。这便意味着敬畏城市、敬畏自然,绝不喧宾夺主、不哗众取宠。那么,作为景观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又该在一种怎样的意识形态下,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实现这样的目标?通过此次北美考察,笔者碎片化地记录了几点体会,希望能对自己和同行在项目实践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虚体验之“意识形态”
一、开放与自由
开放与自由,这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也可说是美国现代景观的意识形态基础。
开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开放的意识。一个典型的表象就是,无论社区、厂区、校园、政府部门、住宅等空间均无围墙,这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开放的。而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东方文化体系喜欢用围墙界定自己的领地,从皇城到民居,甚至是寺院和园林,作为防御性或者心理性边界,围墙都必不可少;西方文化体系则不同,界定私人领地的,是契约和法律,而物质形态上却大多是开放的。看似抽象的意识形态,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机能的组织和运作。这种东西方的差异难分孰优孰劣,但的确对景观空间形态带来截然不同的深远影响,其意识形态之渊源也值得深入研究。(图1)
自由精神是社会形态多元化的基础,自由的意识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景观。自由赋予了户外需求的多元化和游憩形式的多元化,而多元化恰恰是创新的根源所在,这使得北美景观异彩纷呈。这一点与现阶段的国内景观形成巨大反差。(图2)
二、艺术的传承和复兴
虽然北美在早期是英法的殖民属地,但笔者始终认为,无论是从政治制度和议事制度、还是从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方面,美国比其他源自于古希腊的欧洲文明更接近于古希腊文明的本源,很多美国名校在十九世纪前都要求学习古希腊语。
最典型和直观表现的当然是建筑艺术。西方文明体系中的古典建筑符号和灵感源头,在古希腊文明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一艺术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持续被挖掘并得到复兴。对传统文明的尊重与传承,或许也是欧洲文明得以持续强盛和繁荣的理由之一。
作为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如何传承我们的文明体系,是需要几代人去思考的问题。文明的古老并不代表陈旧和腐化,几千年的延续,总有其精髓。然而,经过近两百年的文化发展停滞和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正在逐渐消失。而在另一方面,有传承而无创新,同样谈不上复兴。如何为自身文明持续地注入活力,提供创新元素,同样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景观设计而言,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寻找设计语言,形成特有的景观形态,这种语言或者元素肯定存在,只是尚未得到发掘或合理运用。
在文明延续的问题上,传承和复兴是两个并重的概念。在非左即右的极端价值体系中,仿佛传统和创新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概念,讲传统就要反对创新,讲创新就必须反传统。然而,创新就真的必须反传统吗?没有传统的传承,文明就是无本之木,又谈何创新。传统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不可轻言放弃传统,我们需要更多地从中学习而非摒弃。传统,是前人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智慧。(图3、图4)
实体验之“设计手法”
一、基于有效利用土地的景观规划
在北美的价值体系中,没有无缘无故的景观空间,也不会单纯为了做景观而做景观,景观必须是承载一定城市功能的空间。作为城市景观,归根结底是为了城市中的人服务;用于景观的土地,也必须在满足生态需求、户外活动需求和观赏性需求等方面尽可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任何导致土地荒芜或是限制人活动的户外场所都是对土地的极大浪费,有效利用土地才是景观规划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从大格局上考虑,在城市绿地分布与规模方面,必须按城市需求和绿地功能来进行考量,从而达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并非是城市绿地越多越好。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大规模新城运动,大公园和大广场的预留、道路和建筑的大幅退界,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另外,在单块绿地的布局上,需要结合游人的活动尺度和景观视觉尺度来分割空间,形成不同功能和空间尺度感受的区域,这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关键。城市公园内乔灌木的作用更多是在分割空间,或营造林荫场所,使空间为人服务,即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前提下,人们难以进入的区域越少越好。毫无理由的设置大广场和大片林都是对土地的浪费。
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中,应遵循功能至上原则,充分考虑游人的景观体验需求,使景观真正为人所用。通过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充分研究,使景观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户外活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生态性和观赏性的作用。
二、如何分割空间
景观空间的分割既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很大程度上而言,景观规划工作本身就是对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割。
下述空间分割的手法具有代表性,这些手法并非孤立地运用于景观设计之中,如果能融会贯通,娴熟地交错运用,将会对空间的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软硬质空间:
铺装与绿地的分界是我们常用的空间分割手法,它是场地整体景观形态的最直接体现,影响绿地的景观结构和块面效果,并在视觉上形成了明显的空间界定关系。(图9)
2、植物:
植物是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在空间分割的作用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有效利用土地的原则,植物在满足分割空间的功能下,占地面积面积尽可能小,并可以采用复合式群落结构进行植物配置,满足前后视线的遮挡和垂直景观面的丰富感。(图10)
3、高差:
竖向高差的处理手法是提升场地景观空间丰富度的重要手法。三五个台阶,与挡墙、栏杆或花坛组合,结合前述植物或绿地的界定,可以营造出非常有趣味性的空间。特别是有较大人流量需求时,这一手法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双重目标。(图11)
4、挡墙:
挡墙也是分割空间的最直接元素之一,但如果仅仅是通过挡墙本身来分割空间,就难免会显得生硬。这时往往需要结合高差与植物来组织空间,并强化挡墙本身的景观细节处理,甚至将挡墙演化成踏步或坐凳等景观元素,使空间界定演绎出无穷的趣味性。(图12)
5、其它元素:
空间分割的手法不一而足,廊架、坐凳、栏杆、围墙、铺装材质的变化等等都可成为界定景观空间的元素。(图13)
三、注重景观细节设计
从大量的GOOGLE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美的城市公园布局大多比较简单,平面上远没有国内诸多地产景观那样绚丽,甚至给人以过分简单、几乎没有设计的错觉。但是,当真正身临其境之时,其空间的开合对比之强烈、层次之丰富、细节之完美,远非一张平面图所能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北美的景观体系中,空间和细节远比所谓的平面表现来的重要。注重本质而非哗众取宠,这恰恰是国内景观界所缺乏的品质。(图14)
1、关于尺度:
不管是大形态的塑造还是景观细部的处理,建立符合场地需求的细部尺度至关重要。北美的景观总体尺度偏大,其细部尺度也相应较大,但实际感受并不会显得笨拙。我们需要打破常规认知,把景观元素放到更宏观的城市景观层面去考虑。户外场所的元素尺度宜大不宜小,但是,如何将元素做到厚重而不笨重?北美景观常用的手法是在大尺度的景观元素中增加景观细节,例如在整石上使用细致的倒角切口、精细的文字雕刻等等,使粗犷与细腻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营造出了大气而不失细腻的景观效果。(图15)
2、整体设计思维:
所谓整体设计,是指从格局到细节追求风格与尺度的协调统一。某个元素在视觉和形态上与其他元素产生冲突,往往容易成为败笔,除非为了特别强调某一元素,否则绝不应使任何元素显得过份突兀与张扬。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一元素都能很好地与环境相融,甚至宛若天成——协调统一的景观可以给人带来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北美的景观并非刻意追求一体化设计,但其景观产业链更成熟,施工工艺水平更高,往往能够度身定制出与整体环境所协调的元素,从而取得统一的效果。反观国内的设计,大多过于注重平面雕琢和所谓的园建与植物设计,而忽略了如栏杆、坐凳、灯具、垃圾桶、标识牌、雕塑等景观细部塑造,常常轻描淡写地注明“成品购买“,市场上也缺乏相应的产品研发环节。然而,恰恰是这些元素,影响和决定着整体的景观品质。(图16)
3、多样化材料的运用
可塑性铺装材料(砼、沥青、水洗石、塑胶、碎石、松鳞等)、预制砼、金属材料(耐候钢板、铜板、铝板、不锈钢板、镀铅板等)、石材、木材等材料的运用,使景观元素更加多样化。在北美随处可见景观材料的创新与实践,这也将会是今后我国景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图17)
4、元素的简约统一
过多形态和材质的堆砌,会使场地凌乱,因此在单个项目的景观元素风格和材料运用上,应尽量做到统一。这也是北美景观看似简洁,却依然高雅宜人的原因之一。(图18)
总结
在土地制度、艺术传承、城市运营、经济发展和管理体系、教育体系、从业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美城市能够实现高品质的景观作品,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反观我们国内的景观建设和学科发展,虽说已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但在理论体系、产业结构和人员素质上,都还相对落后于国外。景观建设水准同城市建设一样,是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最直接体现,而归根结底,景观的塑造是在解决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
景观并不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但的确需要国家与社会在各个层面予以保障,很多层面的问题并非设计师所能左右。然而,仅作为设计从业者而言,从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解决土地使用问题,最大限度地使景观空间为城市社会服务,是我们必须秉承的职业素养。我们不应悲观于景观发展现状,也不应脱离社会发展的阶段,只有在理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符合场地特性的景观设计,才是我们从业人员所追求的目标!
编者记:
作者主要从场地空间、尺度和景观的功能体验性来阐释北美与国内景观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比,我们能够体会到,景观不止于视觉,更在于功能性和体验性。我们需要 对场地仔细甄别、研析,从而建立对场地的正确理解,项目的执行需要从理解入手,理解场地空间的意义,理解与之相连的各类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景观才能更好的诠释人与物的关系,自由平等,开放包容。
在景观建设中需要关注细节,用心做景观,抛弃过往形同虚设的形式主义,细节体现你对该场地的理解,理解上不用心,细节就很粗糙,甚而被忽视;此外,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协同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美学角度讲,协调是一种美,任何的突兀和牵强都会造成视听的干扰,都存在不对劲儿的微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