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专题研究

2015年02月

上海滨水案例实地考察

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契机,上海开展了包括滨水空间大规模提升改造在内的一系列城市建设项目。上海的滨水空间面临一场革命,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设计精英、知识专家、政府共同参与其中,外滩改造、世博公园和徐汇滨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滨水改造项目。这三个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海近5年来的滨水景观发展水平。

MYP设计师一行在执行总监余畅、景观设计总监吴威和技术总监张维锋的带领下赴上海世博、徐汇滨江、外滩等地进行滨水考察。

怀揣着需要多方考量才可解答的问题,我们踏上了“上海滨水景观之旅”。这些问题包括:

--以何种态度审视滨水景观的意义;
--以何种标准评价滨水景观设计之优劣;
--滨水景观的生命力如何体现。

第一站 世博公园—繁华谢幕之后的现实

项目位置:2010上海世博园区
项目面积:约29hm2
项目业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荷兰NITA设计集团
项目施工:上海建工集团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6.04-2007.05
建成时间:2009.08

世博公园历史上曾是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借2010年世博会之机,工业场地被改造为大型滨水公园,荷兰NITA设计集团以“滩”与“扇骨”的概念一举中标,理念新颖、手法成熟,在景观业内一时传为佳话。

概念与实现

世博公园首次提到分级方式防汛法,经过多次论证,将防汛墙隐藏在后面,形成整体化设计。通过地形、堤下空间的改造和城市界面的关系,来改善防洪和景观之间的矛盾,改善防洪墙标高和城市标高之间的矛盾。由此,退让出的滨水视线增加了人与滨水之间的亲密性,符合人的亲水特性。迄今看来,这项大胆的举措取得了极好的收效,成功地将世博公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滨水空间”。

最初NITA方案的初衷,提及了诸如“滩”、“扇骨”等体现上海文脉与中国传统元素等理念,而从之后实际场地效果来看,的确奠定了大气与秩序感的空间格局,疏朗的树阵与开阔的滨水视野为世博会人潮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 “滩”与“扇骨”作为文化意义,在中标过程中想来加分不少,但概念层面的象征意义是否能够传承文脉,却也不尽然,人们更多地通过保留的塔吊、锈迹斑斑的工业部件以及一些细节上的具体元素,与历史发生对话。

后世博反思

在世博会后,世博公园主要用作文化展演场馆之用,空间上减少硬质铺装,增加绿地、增加水体。然而“后世博”时代的世博地块还是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使用率不高的尴尬,周边地块发展不成熟,以文化展演、超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拉动的举措目前尚未能够拉动足够的人气,尽管具备如此上佳的视野与设计,这片超大型“景观”的概念此刻显得空泛了。

人气不足所带来的,是景观空间渐被忽视,世博公园不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于是曾经的疏朗大气与细部的精致考究,渐渐被过份郁闭的植物群落、荒废的水景、破败的小品所替代,不免令人心生失落。其实世博集团也始终在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经营园区景观,但是此后的景观,缺了气韵、少了精神。

整体来看,世博公园无论是设计手法和生态技术都在一定程度超越了同时期同类别公园建设。这在前期设计中对于其基地的大量研究和技术的提出上就可见一斑。“后世博”时期的世博公园景况却使我们陷入沉思,支撑景观行业发展的,真的只是一轮轰轰烈烈的节事活动么?当烟花落幕、浮华退却,真正的城市生活又将何以承载?景观确是属于美学范畴无疑,但其存在的内核仍是功能,是真正的使用者,是使用者实实在在的需求,倘若功能缺席,景观这一概念也必然名存实亡。

第二站 徐汇滨江—城市新空间的大胆尝试

项目位置:黄浦江发展轴南端
项目面积:约731 公顷
方案规划:EDSA
项目业主:徐汇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
设计时间:2006
建成时间:2010

徐汇滨江,位于上海市黄浦江发展轴南端,是徐汇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上海首个以滨江景观整体开发概念营造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基地曾经是码头、火车站、水泥厂集中地, 随着原有企业迁移至新开拓的工业区,临近腹地的原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娱乐、商务、教育、居住用地,这里演变为城市滨水公共开发空间,为腹地提供配套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徐汇滨江引入CORNICHE理念,通过四级梯度空间设计及楔形绿化原则,将城市景观从滨江岸线引入区域腹地,并预留有轨电车轨道,设计休闲自行车道、休闲步道及亲水平台等多重休闲空间。

尽管从上海传统景观的标准来看,徐汇滨江的空间显得过份朴实,某些场地过于空旷。但如此功能至上的格局在上海尚不多见,以活动为中心空间营造与大尺度的元素构建体现了国际公共景观的前沿标准。各种艺术与运动主题的设施并无过多装饰,却解决了该地区尚未成形的周边人气问题,吸引了很多年轻群体与外籍运动爱好者前来。

滨水空间与周边活动的结合是徐汇滨江一体化运营的策略,这里时不时会举办一些前卫时尚的演出、展览,使得景观的意义得以体现。随着日后周边地块开发愈见成熟,徐汇滨江将会呈现出更具活力的城市面貌。

第三站 外滩改造

项目位置:黄浦江畔
项目面积:约731 公顷
项目业主:黄浦区建委
设计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6
建成时间:2010

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骄傲,世博会前夕的外滩大规模改造也使原来逼仄的滨水空间展焕新颜。然而就在不久前的新年前夜,这里发生了令人心悸的踩踏事故,尽管是城市之殇,尽管不愿提及,作为从业设计师,也必须要认真反思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教训。

作为举世闻名的景点,上海外滩完全不同于黄浦江其它河段的滨水空间,这里是十里洋场最为繁华的片段,也是远观陆家嘴天际线的最佳视点,它与南京路商业街的东端联结,日夜承载着无以计数的人潮。几年前的外滩改造就是出于这一考虑,将原本十车道的机动车道大幅消减,以求获得更多的人行空间。为解决2米多防洪堤与地面人行的顺畅联结,设计人员曾反复论证,不断评估安全风险,最终形成现在的外滩滨水空间。

新的外滩更加现代,也更能满足游客观景需求,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尽管设计完全符合安全规范,仍未能防范瞬时超大客流的风险与管理上的疏忽。对比纽约曼哈顿的时代广场,每年跨年都会在此举办大型的庆祝活动,人流汇集程度不亚于外滩,而其空间更为局促,交通也更为复杂,同时还面对着潜在的恐怖威胁。纽约的经验认为,严格的管理与人们对危险的警惕,是确保安全的重要保障,城市管理应设置预警信号,及时减少可能的隐患。

实体空间一经竣工,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容量,但就其公共性而言,客流量永远是个没有上限的变量。此时,必须依靠充分的安全意识与严格的安全管控来确保空间的正常运转。外滩之殇,不仅给设计师们的肩上增加了责任,也提醒城市管理者以及城市大众对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愈加清醒的认识——空间的使用者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这对貌似固定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挑战,需要设计者、管理者与使用者共同努力,在静态的美学、动态的使用之间取得足够的平衡。

外滩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外滩,目睹了百年沧桑的历史建筑淡然地俯视着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或许空间形态不会改变太多,人们还是纷至沓来,熙熙攘攘。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希望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新的难题。

结语: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滨水景观理应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关键环节。上述几处案例,均是上海近几年来颇有代表性的滨水更新典范,从改造前的混乱、疏离、分隔、污染蜕变到改造后的和谐、亲水、生态、可持续性,都经历了跨越式的改变。

通观国内外滨水发展趋势,对比国内外滨水景观现状的异同,我们尝试着做出下列总结:

1、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景观的内涵与形式都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期

对于国内而言,这一转型期更为重要,不仅体现为景观自身的转型升级,也体现在复杂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国内外在滨水景观的转型趋势方面存在某种共通性:通过营造多元化活动场所,完善设施的配置以满足人群对于观景、休憩、互动的需求;注重文脉的延续与传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地生态和滨水系统等等。

西方景观在公共性上的表达方式的确值得国内学习,中国传统的公园绿地往往以围墙和绿篱层层围合,一方面是传统造园手法的影响,一方面则是管理层理念的陈旧。公共景观是城市活力不可或缺的载体,只有充分与城市空间相融相通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而城市中的休闲、文化功能也应充分地引入到景观之中,使景观更具人气,也更容易平衡运营维护成本。国内需要设计师与城市管理者协同合作,突破这些固有的壁垒,逐步实现景观与城市的一体化。

2、以“活态“景观取代传统的”固态“绿地,以“运营”理念取代一劳永逸

景观与其所在的城市一样,需要有社会功能支撑,才具备其存在的意义。我国的城市公共景观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满足绿地率而产生的大量社区公园、城市绿地;中期为表现城市形象而刻意注重形式的大型广场、公园绿地;以及现在注重多元化需求,承载城市活动而产生的“活态“景观。

所谓“活态”景观,意指景观空间并非只是各种软硬质材料组合而成的实体场所,而更多地是承载了城市社会文化活动的功能空间,而这空间也是需要随着城市功能的演变而灵活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耗费人力财力不断进行设施的改造,而是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空间的多元化功能,从而今后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比如临时的展演、集会等。

从而又引出了“运营”的课题。成功的景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活态”景观,这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恰如城市运营需要政府、住区运营需要物业一样,公共景观的运营也需要引入专业团队。借用国际经验,无论是纽约的哈德逊河公园还是高线公园,都拥有一支综合的运营团队,负责项目日常维护、资金运作、活动策划、对外宣传等各类事物,从而保证了景观的活力。也许短期来看这不是一个盈利的行为,但长久而言,这却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多重价值综合提升的必要环节。

3、国际视野与本土文脉传承

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上海,公共项目的概念阶段大多采用国际招标,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纷至沓来,不遗余力,奉献出一份份新颖不俗的方案。诸如世博园的“滩”与“扇骨”概念,后滩公园的净水理念,都曾一度为业内津津乐道。然而业内同时也了解的一个事实,就是施工过程与概念实现之间的巨大鸿沟,工期紧、施工团队水平不足、材料工艺难以实现等难题数不胜数。而景观空间的品质在于“三分设计七分养护”,最初竣工时的精美,也需要后续的精心维护,而缺少了管理者与媒体的关注、缺少了设计师的指导,空间效果也越发走样。

然而在我国学习国际经验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国际上成功案例的核心是功能主导,而其功能是与其社会经济现实息息相关的,是立足于细致分析本地大众需求的基础上而成立的。而在户外空间的使用上,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程度的差异,西方人对户外空间的需求更加自由多元,年轻群体的比例很高,更热爱阳光、喜欢体育运动,更加安静等等。中国人对公共户外空间的需求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户外活动多表现爱热闹、喜欢群体活动、注重亲子活动或中老年健身等等。需求的不同则表现为人们对于不同空间形式、空间元素的趋向性,比如,西方人钟爱的阳光草坪,在中国往往是花费大量维护费用却又围合起来只许看不许进入的部分,倒不如广场或小花园来的受欢迎。

上述问题的思考却不单单只是针对上海,中国尚在发展中国家阶段,尽管在各方面都有直追国际发达国家的势头,但各环节的完善仍有待时日,需细细沉淀、打磨。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曾经的发展步伐已然放缓,这样的节奏有助于我们慢下来深刻地思索与观察,重新审视我们的曾经,理性地描绘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