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专题研究
让空间回归市民—上海外滩滨水区景观改造设计
作者:吴威 奚文沁 奚东帆 《中国园林》2011年07期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摘 要:外滩作为上海的形象地标,见证着上海的变迁,上海的历史,为了迎接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外滩区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景观改造。此次改造设计本着将滨水空间回归市民的初衷,综合考虑尊重外滩历史风貌,缝合城市与黄浦江的联系,提升外滩区域的活力等方面的因素,对外滩滨水区域的空间布局、节点设计、绿化、夜景等方面的设计构思进行了阐述。改造后,新外滩成为了上海市又一重要的城市景观亮点。
关键词:外滩;滨水空间;回归市民;景观改造
1 项目背景
上海外滩滨水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是上海最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这里风情万种的西洋建筑闻名于世,代表城市所曾创造过的财富和形象,象征着上海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和繁荣,浓缩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上海建设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为城市核心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外滩区域正在进行新一轮功能调整和城市改造,以求“重塑功能,重现风貌”,建立一个富有特色,兼具历史韵味和时代气息、可持续发展的中央商务区和金融贸易区。
现状外滩地面公共空间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外滩地面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
1)地面过度的车流交通割裂了水岸与腹地的畅达。
2)不恰当的景点建设削弱了对历史建筑的尊重。
3)公共空间建设忽略了游客、市民的观景需求和活动舒适性。
4)防汛墙以一堵墙的形式阻隔了人与水滨的互动。
为了改善外滩地区的环境,缓解现状外滩地面的交通压力,促进地区的功能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顺利召开,上海市决定在外滩区域建设外滩地下通道,将现状地面的交通空间释放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这为提升外滩区域的整体城市形象和公共空间品质提供了机遇与条件。
此次外滩滨水区改造北起苏州河口,西至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西侧建筑界面,南至十六铺客运中心北侧边界,东至黄浦江岸线,总用地面积约15公顷,是一次对外滩滨江环境的整体改造(图1)。
1 设计理念与构思
改造前的外滩,车行交通占据了外滩主要的空间,滨水区域除了防汛空箱观光平台以外,很少有市民集散、活动、休闲的空间场所,道路周边也只有窄窄的人行道。因此如何将上海最具魅力的滨水环境回归市民就成为了此次外滩景观改造的最大目标。
2.1 缝合城市与水滨之间的割裂,实现水滨之间的交融
外滩是上海的一部分,也是黄浦江的一部分,改造前的外滩,城市和水滨被中山东路的车行道、消极的绿化空间、以及防汛空箱和街道之间的高差所阻隔了,人们只能通过地道穿越车行道到达外滩滨水区。此次改造首先要解决得的问题就是缝合这种割裂,设计结合地下通道的建设大大收缩了地面车行道的范围,从原先的11根车道减少到4根车道+2根停车带的规模,并在每个与交叉路口区域都设置地面人行过街,使行人可以很方便的从城市到达黄浦江畔。同时在原先街道(3.5m)和防汛空箱平台(6.9m)之间设置了一个中间层,缓解了由于防汛高差给城市所带来的一种割裂(图2)。
2.2 “谦逊”的设计手法,将滨水区景观融入外滩整体风貌
外滩滨水区位于外滩历史街区以及陆家嘴金融区之间,如何将新外滩景观融入外滩区域的整体风貌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次改造中,设计尽可能弱化自身的形象,以一种十分谦逊的手法对景观进行处理,尽可能不设置会对历史街区风貌产生影响的构筑物和建筑,所有的形态、细部设计均是简洁、整体、现代的。滨水区需要的是回归市民的活动空间,而不是标新立异的建筑形态(图3)。
2.3 尊重历史风貌保护,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外滩风貌是上海最为重要的历史风貌区域,改造中,对于外滩历史风貌的保护以及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此次改造梳理了外滩沿线历史建筑前区域的人行漫步空间,将其范围从改造前的2.5m-9m拓宽到10-15m,大大增加了市民和游客参观历史建筑的户外空间,同时在人行道沿线设置了一条连续的设施带,将城市家具、绿化、路灯、指示牌等都放置其中,避免设施与人群之间的干扰。
在滨江区域,也有一系列历史保护建筑以及雕塑,例如人们英雄纪念碑、陈毅雕像、外滩气象信号台等,对于这些元素,此次改造都全部保留,并且在此周边设置了一系列集散、活动广场,提升了人们瞻仰这些雕塑和历史建筑的空间环境品质(图4)。
2.4 多样的活动空间,提升新外滩的活力
改造前的外滩空间十分单一,除了空箱观景平台以外就只有一些绿化空间和人行道,缺乏活动、娱乐、休息的空间,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以游客为主,缺乏吸引本地居民活动的内容。改造后的外滩是一个具有多样活动的空间,在这里有公园,有庆典广场、文化广场、休闲空间,滨江漫步走廊等等,使得外滩重新绽放出新的活力,它也不仅仅是一个上海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了上海市民生活以及城市庆典不可或缺的一个区域(图5)。
2.5 多层观景场所,满足市民和游客多种观光需求
此次改造将外滩滨水区公共空间构建为地面层(3.5米),二层平台层(4.7米),空箱平台层(6.9米)三层观景空间系统(图6)。在改造前地面层与空箱平台层之间增加了体验外滩空间的中间层观景空间,同时在三层观景空间之间主要采用大坡道的形式来联系,形成安全、便捷的人流交通组织体系,同时,不同坡度以及长度的坡道为外地游客以及本地市民在行径途中形成步移景异的观景体验。
3 节点设计
3.1 黄浦公园
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公共绿地,始建于1868年,是上海公共绿地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当游客跨过外白渡桥到来的时候,黄浦公园就成为了外滩之行的起点,生态自然的公园成为上海市中心重要的生态绿肺,它与外滩源公园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外滩生态公园,成为外滩区域生态休闲休憩的城市公园(图7)。
此次改造设计主要在现状黄浦公园的基础上,拆除现状围墙以及部分建筑,使公园成为全开放式公共绿地。在改造中,现状公园肌理、植被系统、水景等基本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上,对道路铺装、小品设施以及部分灌木绿化局部进行改造;在空间构成上,进一步强调城市肌理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关系,使城市与纪念碑之间实现互动。同时在靠近外白渡桥区域以自然式绿化进行设计。
3.2 陈毅广场
陈毅广场位于南京路商业步行街的水滨终端,是整个外滩滨水区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人流集散转换空间,主要提供节日庆典、人流集散、休闲休憩、拍照留念、观瞻伟人等功能的需求,也是节假日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整个广场现状标高为4.7米,为了减少对地铁2号线以及外滩观光隧道的影响,基本保留现状场地标高,不进行场地卸载,同时在广场西侧运用轻质材料少量的将场地进行抬升,避免对隧道以及轨道交通的影响。
整个广场以陈毅雕塑作为中心景观,并保留现状陈毅雕塑北侧香樟林作为背景,运用大台阶以及大坡道作为联系地面层以及二层平台。在陈毅广场北侧将现状空箱平台进行局部扩建,使这个区域成为观赏整个外滩以及陈毅广场重要的观景空间,同时利用平台下部空间布置现状外滩观光隧道出入口以及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为整个陈毅广场的游客以及市民提供服务(图8)。
3.3 外滩金融广场
上世纪30年代,外滩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当时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经济的腾飞,外滩金融区的重新打造正逐步拉开帷幕。因此,此次改造在外滩福州路口区域设置了一个以“金融”文化为主题的金融广场。
外滩金融广场是整个外滩滨水区面积最大的广场空间,以大台阶以及平台的形式提供观景休闲场所,主广场标高为4.7米,主要满足游客以及市民在外滩区域进行小型庆典、金融主题演绎、休闲休憩、历史建筑观光等需求(图9)。
整个广场中部有现状22KV过江电缆隧道地面通风设施,在景观改造中,对隧道检修井立面以及形态进行景观改造,用四面演示金融主题节目的LED显示屏将检修井进行遮挡并将其融入整体环境中,在显示屏前面,设置了一尊由纽约市赠送给上海市的“金融牛”,形成整个广场中央的中心景观。
在空间上,沿城市界面的区域以三种不同形式的平台以及台阶的处理手法,形成地面与二层平台不同过渡空间,并且不同的过渡空间也提供了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域。在广场铺装的设计中,引入了富有外滩文化韵味的“回纹”元素,渗透到整体的铺装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态。
4 绿化设计
1)此次改造对外滩现状的大乔木尽量进行原址保留,对灌木以及地被植物进行重新规划布局,由于在改造中需要设置二层平台,部分乔木无法原址保留,设计选择合适的移栽季节就近进行移栽,减少乔木移栽过程中的修剪量。
2)由于外滩沿线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新规划乔木尽量以不遮挡游客和市民观赏历史建筑视线为原则,根据对外滩建筑以及景观视线进行分析,有节奏、有变化的设置乔木。
3)在硬质广场区域新规划乔木主要以大树地坪的形式种植,在不影响游客交通通行功能以及广场容量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绿化量。
4)绿化设计延续整体统一的设计原则,绿化、铺装、小品设计融为一体。
5)由于现状存在大量的香樟,因此新规划的乔木主要以具有季相变化的落叶乔木,灌木以开花类的植物为主。
5 夜景设计
此次外滩夜景设计充分尊重外滩建筑风貌保护,不影响外滩历史建筑以及陆家嘴金融区的夜色景观,因此无论在光源的布置、色温、照度等方面都作为建筑照明的“配角”,成为历史建筑以及陆家嘴之间的一种承接及过渡(图10)。在视觉效果上,新外滩的夜景成为连接南北外滩,联系浦西古典建筑群和浦东现代建筑群落的中轴景观纽带。在设计的效果上要兼顾古典和现代的传接,景观灯光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以及立体景观视角江、堤、建筑的衔接匹配。夜幕降临,临江远眺,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灿夺目,参差跌宕,宛如一部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图11)。
6 结语
新外滩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向市民开放,虽然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遗憾,但是我们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做到了我们当时的设计目标——将外滩滨水空间回归市民。新外滩不仅继续保持着上海重要旅游景点的地位,并且成为上海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上海市大量的庆典、演出活动也经常在新外滩上演(图12)。
注:《上海外濉滨水区城市设计暨修建性洋纽规划》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于2009年编制完成,该项目获2009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等奖,文中图片均由外滩项目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