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专题研究

2013年07月

整合生态与景观的绿色高速公路-崇启案例分析

作者:余畅          《风景园林》2009年03期          中图分类:TU986.1

摘要: 传统的工程师主导的高速公路建设往往对城市肌理及自然环境的巨大割裂。易道在中国第一次综合调动景观设计师、生态环境师及城市设计师的团队,以多学科合作的工作模式, 针对绿色生态高速路进行创新性探索。项目的重点在于如何减少高速公路对崇明岛独特景观元素的破坏,同时,发掘并整合其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等多元价值的机遇。

关键词:绿色,生态,高速公路

1   前言

高速公路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其选线和设计过程一直以来都是道路工程师的领域,也就被想当然地被认为是由水泥与沥青所组成的交通通道。这往往造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肌理及自然环境的巨大割裂。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当下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大型的基础设施也同样有潜力构成更好的城市环境空间。而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城市设计师,环境规划师从项目开始之初就介入到规划设计之中。整合景观,环境与工程等多学科的合作将使传统的交通性通道到多元价值载体的功能升级成为可能。

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在城市快速发展期,也曾一度受到道路工程师的主宰。但二战后,景观设计现代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克里斯托弗·滕纳德( Christopher Tunnard)于1963年出版的《人造美国:混乱还是控制》及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于1966年出版的《高速公路》,提出了让高速通道成为现代公共环境空间的可能,从此树立了美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多学科整合意识。但国内的高速公路建设尚处于以交通为导向的初级阶段,未考虑到景观与环境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性。易道于2006年11月,有幸接受了上海市规划局的邀请参与“上海崇启通道生态景观规划”项目的竞赛。这是易道在中国第一次综合调动景观设计师、生态环境师及城市设计师的团队,以多学科合作的工作模式,针对绿色生态高速路进行创新性探索。

2   项目理念

作为21世纪上海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崇明岛是上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被誉为“上海最后的净土”。崇明岛的长期围耕历史使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线型河道,村落及农场肌理,同时岛上的东滩及北湖等生态保护区域,构成了特有的景观生态格局。崇启通道包括2座立交桥、穿越长江的隧道以及崇明岛上32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它的建设将为上海打开通向长江以北的大门,从而结束崇明岛长期与世隔绝的历史(图0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一项目无疑是划时代的。但是32公里长的线形高速通道在赋予崇明岛巨大机遇的同时,却也构成了对崇明各特色要素系统产生分割,破坏固有特色布局的危险。因此,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减少高速公路的破坏性,同时发掘并整合其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等多元价值的机遇,打造一充分展示崇明魅力的绿色景观通道,同时也是提升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通道。为此,将需要平衡诸多目标与矛盾:提供经济可行的开发策略;保护与提升现有的景观特色;将高速公路对现有的社区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保护农田的生产价值;为野生动物与本地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与提升水及土壤质量,减少噪音影响。

因此,建议的设计框架将是多层次的,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2.1   优化道路线形与断面

对业主所提供的道路线形进行优化,以打造一条趣味的景观性高速公路,同时也保证足够的空间来整合雨水处理系统(图02)。原有提供的标准道路断面包括2米宽的隔离带,3米高的路基。这种标准断面过于工程化,很难整合到周边的土地使用之中。建议的新的标准断面将会突破传统的做法,采用分离式路面,以及1.5-2.0米的低路基(图03)。将会很好地与生态雨水处理系统与本地植被结合起来。同时建议道路施工前移动表土,以满足公路建成后隔离带的土壤需求及植被生态要求。

2.2    灵活设置道路两侧防护带

道路两侧严格统一的200米宽的防护带,并不能起到最经济有效的防护作用。新建议的防护将带基于三个原则:(1)保护与尊重沿线现有的土地模式,结合现状进行相应的灵活防护设置以减少对现有农业的干扰。(2)变化宽度,最低可至70米宽,这是防护林最有效的防噪距离。(3)尊重现有村镇的生活模式,并在保证环境与防护的基础之上,丰富现有的农作业方式(图04)。

2.3    建立特色鲜明的沿途视觉体验

为避免单调,打造一个趣味及生动的景观通道,将全长32km长的通道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基地特征,划分成为5个区域来强化其相应的特色:“乡村聚落”,“桥头森林”,“流水草地”,“农业观光”,“北桥湿地”。按100km/h的速度来计算,通行全程约20分钟,每段将会是2-5分种的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丰富了行程,更在潜移默化中凸显了崇明岛的景观特质(图05)。

2.4    创建自然雨水处理系统

规划提出一自然的生态暴雨处理体系,以加快雨水的下渗并减慢地表水的流动。路面的所有雨水将汇入到中间的隔离带。经管道收集之后汇入到自然引水渠,然后流入到暴雨处理湿地进行净化,最后排入到自然河道。易道环境小组根据崇明岛的雨量的计算得出,每300米需要设置相应的雨水收集点,每900米长的公路雨水将需要0.84公顷的湿地来进行处理。这一雨水处理湿地系统在处理雨水的同时,也将成为鸟类,昆虫,及湿地生物的重要栖地,并会成为整个崇明岛休闲旅游步行系统的重要节点(图06-07)。

2.5    重视栖地之间的连接,及人与动物的合理穿越

东滩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地,建立野生动物(主要为鸟类)潜在迁徙走廊以连接东滩与北湖两大栖地的重要纽带。并利用沿线鱼塘及潮汐口,建立大型湿地栖地,成为重要的停靠点(图08)。同时,建立高速公路沿线人与动物的合理穿越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解决高速公路对周边社区干扰并对景观斑块的分割影响最小化。规划建议通过现有的河道来设立行人及动物的地下通道,将有效地减少穿越构筑物带来危险(图09)。

2.6    创新性的植栽策略

基地碱性土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对植物生长不利,且如此大规模的种植成本巨大。规划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植栽策略,来见证从以农田为基础的土地使用演变到丰富树林景观的演变过程。建议分成三个阶段:近期,以基础造林及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推荐选择疏植江南杞木和湿地松,下层灌木建议紫穗槐,以改善土壤。中期,建议推荐以落羽杉, 藨草, 蓼等,增加生态种植以提升生物多样性,。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土壤的有机物,肥力,及湿力等都大大得以改善,同时树形也长到一定程度来防风,防热,防冻及水蒸发等。这样,生态环境改善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根据各区域的造景需要,对原有背景树进行适当的移植、疏林,并相应增加大量的物种,如色彩树,开花树,形式树来丰富视觉景观并提升旅游(图10)。

2.7   综合多元的旅游机会

崇启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将会提供一个激动人心机会,来打造一个供游人,步行者,或自行车者服务的休闲游道系统。该系统将连接南区的村落区,北区的新耕区,以及包括北湖,东滩等在内的崇明旅游目的地进行很好的串联,从而提供一个崇明生态游的机会。该步行系统将为本地居民及游人提供一个感受不同尺度崇明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欣赏到自然及野生动物野外景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农田与河道边慢慢体验崇明特有的乡村生活氛围(图11)。

3    结语

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在未来数年投入建设大量的城际高速公路,而崇启通道项目不仅是易道的一个创新实践项目,也为中国绿色高速公路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工程师构成背景的评委团及各综合因素,本项目并未能在竞赛中取胜。但却因为从工程,景观,环境等多学科的创造性考虑,该项目获得2008年美国建筑实录“绿色设计”大奖,这从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我们在绿色高速公路上所做的创新性探索(图12-13)。

注:项目简介
项目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项目面积:12.8km2